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团队研发出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结合一副高科技眼镜,首次真正实现“形态视力”,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视力。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完成一年随访的 32 名参与者中有 27 人恢复了阅读能力。研究结果于2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设备名为 Prima,是第一个为近视患者恢复功能性“正式视力”的眼假体。 “形视觉”是指看到形状和图案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光。此前所有通过假肢装置恢复视力的尝试大多只实现了光感知。Prima 的设备由安装在一副眼镜上的小型摄像头组成,可以捕捉外部图像,并通过红外光将图像实时投射到植入眼底的无线芯片上。芯片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将其转化为电刺激,从而取代因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天然感光细胞,并将视觉信息发送给视网膜中仍然完好的神经元。该设备是数十年研究、原型开发、动物实验和早期小规模人体试验的结晶。在这项试验中消失的 38 名患者年龄超过 60 岁,患有晚期相关黄斑变性,至少一只眼睛失明。该疾病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影响着全球超过 500 万人。它会破坏视网膜中央区域的感光细胞,但大多数患者会保留一些感光细胞。负责周边视觉的感光细胞和携带信号的视网膜神经元。 Prima 芯片利用这种残余功能来恢复患者的视力。与之前需要外部电源和连接电缆的眼假体不同,prima芯片依靠光伏效应,只需要光就可以发电,因此它可以完全无线地在视网膜下工作。患者开始佩戴该设备后,在几个月的训练内,所有人的视觉功能都出现了显着改善。在完成为期一年的试验的 32 名患者中,27 名患者恢复了阅读能力,26 名患者的视力获得了临床上的显着改善(在标准视力表上至少多读了两条线)。平均而言,患者的视力提高了 5 行,其中一位甚至提高了 12 行。目前,Prima 仅提供黑白视觉,没有中间灰度。该团队正在开发新软件,以实现全面范围灰度成像,这对于人脸识别等高级视觉任务至关重要。主编圈:这一突破标志着视觉假体技术从“感光”到“形态识别”的重大飞跃,其临床意义深远。它不仅为数百万晚期黄斑变性患者提供了恢复功能性视力的现实可能性,也证明了利用眼内光伏芯片进行无线、微创视觉重建的技术路径。目前报道的只是该芯片的第一个版本,分辨率相对较低。预计下一代20微米像素芯片与电子变焦技术相结合,也能逼近正常视力基线,从而为全球不可逆失明患者带来回归独立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