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 建成小剧场1156个,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11个,“送戏下乡”演出超过10万场次。舞台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江苏优质、便捷、高效,文化产业、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为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开创江苏“强富美高”国家现代化新篇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撑。从江南丝竹之美到交响乐的伟大,艺术创作的“江苏现象”不断强化。 《江湖海颂》以水为媒介,进行伟大TR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发展道路流动音乐中的中国文化。 10月9日至10日,苏州民族乐团以民族管弦乐《江湖海颂》领衔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结束,整个音乐厅响起了阵阵掌声。江苏七部优秀舞台作品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第十八届文华奖。此次入选的五部重头剧目,包括阳剧《郑板桥》、西剧《英雄儿女》、民族管弦乐《江湖海颂》、舞剧《红楼梦》、喜剧《陈焕》,不仅集中体现了江苏舞台创作的高品质、高水平,也展现了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的“苏联文艺大军”的强大实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此为导向,江苏构建了支撑全生命周期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深入落实品质艺术的艺术舞台,充分发挥江苏省艺术基金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创作推出了一批适应新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西安歌剧《前方烛光》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昆曲《瞿秋白》、扬剧《郑板桥》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知识精神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艺术舞台发展的同时,江苏坚持“提供文化”、“修身养性”公共服务一体化,“多波多波双计划”大力培育和打造居民和游客的“共享文化驿站”和群众身边的“不离不弃的文化群体”,全市114个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全覆盖”走向“高效率”。省及105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1011个新建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乡“文化室”,1005个文化团队在家门口看展、赏美剧、赏非遗等活动活跃在大街小巷,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文化展、赏美剧、赏精彩非遗,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草场。当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时,戴光才放眼世界,穿越茫茫大海,世界相连……佩戴VR(虚拟现实)设备,游客可以直接参观“昆玉万国全图”上绘制的场景,体验明朝对大地、星空、世界文明的想象。自开播以来,《看世界·昆玉与万国——南京博物院五》“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反响热烈。夜幕降临,苏州博物馆白墙黑瓦在灯影映衬下,更添江南之美。白天游园,晚上观展,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国庆中秋期间,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仅延长了开放时间,还推出了重大专题展览,带游客穿越千年,体验古今。据悉,江苏省89家注册博物馆推迟开放,其中40家推出主题之夜和夜间演出。假期期间,全省注册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724.04万人次,同比增长13.58%。文明,江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而迷人的文明印记,有如星辰般璀璨的文化底蕴。 “十四五”期间,江苏文旅系统致力于凸显文明价值、时间价值,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活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成为美好生活。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文物强省研究、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江苏区域文明探索工程。 5个项目入选国家文物管理重点“考古中国”项目;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主题铁路建设,兴化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l 站点。苏州市创建国家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颁布,组织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和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区建设,淮安市淮安区入选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通过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江苏构建了基础扎实、层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增至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增至16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级别增至227人,位居全国前列。创新开展“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限空间”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融合中“活起来”。在文旅产业具有强大发展活力、火遍全网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场文旅盛典。随着今年5月“苏超联赛”的举办,全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统筹协调,精心策划,整合赛场内外特色文旅活动,共同发挥了文旅“加时赛”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围绕“一场足球比赛连接两个城市”,搭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链接平台。客户的交通、品牌与业务的联合,体现了市场的活力。 “十四五”期间,江苏充分释放文化旅游产业“一业兴、万业兴”的乘数效应,积极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打造消费促进和产业升级的“冲刺组合”。比如,出台了“江苏文化旅游十五条”,对商业展示、入境旅游、夜间旅游消费、文体旅游联动等方面出台了附加规则,拉动消费。带动形成文化旅游消费集群,规划组织文化旅游消费季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江苏正在深化“文旅”“m+百业”、“百业+文化旅游”,完善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游学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打造“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驾游”房车露营、“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苏潮苏旅”场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出“苏州旅游”等特色金融产品。贷款”和“乡村旅游e贷”,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各类融资需求和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2024年,江苏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位居全国前列,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占全国的11.3%。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0.9亿人次,达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1.5%。